毕马威中国发布2024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经济供需修复分化,静待政策增量发力

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供需修复幅度分化,生产走强而需求偏弱,GDP平减指数仍为负值,名义GDP增速仅为4.0%。

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供需修复幅度分化,生产走强而需求偏弱,GDP平减指数仍为负值,名义GDP增速仅为4.0%。

毕马威中国今日发布2024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达5.3%,较2023年四季度的5.2%提升0.1个百分点,环比增速由2023年四季度的1.2%上升至1.6%,增长斜率上行,一季度经济表现超出市场预期。受设备更新政策以及海外补库需求旺盛影响,一季度出口、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热度回升。但地产投资持续磨底,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隐债风险控制约束,国内终端需求仍显疲弱。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供需修复幅度分化,生产走强而需求偏弱,GDP平减指数仍为负值,名义GDP增速仅为4.0%。

从趋势上看,一季度经济增长虽然超预期,但除制造业投资以外,各分项数据在开年1—2月冲高后在3月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逐步显现。

蔡伟

毕马威中国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伟表示:

開引號

2023年二季度经济环比动能走弱,基数较低,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形成支撑,但长期来看,地产与地方投资仍然对经济增速回升形成掣肘,海外需求修复韧性仍有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年内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国内广义财政发力、地产需求端政策松绑等进一步增量政策助力。

關引號

产出方面,在出口景气度回升以及设备更新政策支持下,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表现超预期,同比增速达6.0%,较2023年全年上行1.3个百分点,对GDP增速贡献由去年的33.9%上行至41.6%。相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在高基数下小幅走弱至5%,对GDP贡献由去年的60.2%下行至55.7%。相较去年全年,今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对经济驱动作用明显抬升,与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强相印证,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预期达6.1%,较2023年上行1.5个百分点,其中1—2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达历史最高值。

从当前经济景气指数来看,4月制造业PMI达50.4,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但下降幅度低于2013年以来历年4月环比下降均值,表明制造业仍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供给端来看,生产指数为52.9,较上月上行0.7个百分点, 4月生产热度仍然较为旺盛。不同于供给,需求相关订单指数有不同程度回落,新订单指数环比下行1.9个百分点达51.1,海外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下行0.7个百分点达50.6,但均维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且出口订单环比下行幅度小于历史均值,说明当前出口韧性仍然较强。总体来看,4月制造业景气度仍然较高,需求端尤其是外需对企业生产带动作用明显,但相对来说生产仍强于需求,外需仍强于内需。后续仍需增量宏观政策提振内需,推动通胀温和上行。

需求方面,2024年一季度,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消费潜力正在加速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夯实。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4.7%,低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但较2022—23年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小幅提升2个百分点,显示市场销售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消费结构来看,一季度消费延续去年的分化修复格局,服务消费持续好于商品消费,出行类相关消费表现突出,升级类商品需求持续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与居住相关的商品零售额增速有所修复。新模式、新业态注入消费新动能,网络购物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当前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待缓解,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仍需加固,消费能力有待提升。

展望未来,在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消费将继续向常态化水平恢复。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利好频出,有望拓展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增长空间。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行动,将撬动下沉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此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投资方面,出口走强与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 2024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较去年四季度和全年分别提升1.8和1.5个百分点。按照投资类别拆分,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器具投资增速上行至17.6%,较去年全年提高11个百分点,带动整体固投增速上行3个百分点,新一轮设备更新对一季度投资带动效果明显。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0.5%,较2023年全年上行0.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出口带动下,开年企业效益上行提振当期投资。

分行业观察,制造业、基建、房地产投资2024年一季度分别同比增长9.9%、8.8%、-9.5%,受益于出口与设备更新政策,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企,较去年四季度上行3.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表现出较强韧性,而房地产投资景气度仍然较低。展望未来,基建与制造业投资有望在广义财政发力以及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保持较高增长;房地产投资由于低基数二季度同比有望边际回升,但长期趋势改善仍有待需求端政策持续发力,重点关注下一阶段高能级城市限购政策松绑以及当前各地推行住房“以旧换新”政策效果。

出口方面,2024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5%,较去年同期回升3.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负转正,显示出口温和修复,全球制造业复苏带动贸易景气度回暖是主要推动力。2024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的起步之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向优发展,高技术产品是当前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加快形成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打下良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8.6%,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

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全球贸易的稳步复苏,我国出口将继续保持韧性。进口方面,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1.5%,较去年同期回升8.7个百分点,显示我国内需正在回暖。一季度贸易顺差1836.6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宏观政策方面,一季度财政政策力度较为克制,广义财政支出一季度增速为-1.5%,低于年初7.9%的预算增速,支出进度为2018年以来最低值。从结构上看,一季度财政发力重心在基建,在年初万亿结转国债资金的支持下,一季度基建相关支出增速达7.5%,明显高于民生支出增速0.1%。一季度财政支出节奏偏慢,一方面是由于内需偏弱,税收、土地出让收入走弱牵制支出强度,另一方面是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地方政府新增投资意愿偏弱,政府一季度债券发行节奏偏慢,根据4月社融数据,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转为负值,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也仍然为负。

展望未来,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5月13日,财政部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首期超长期国债将于5月17日发行,5-6月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有望提速发行,财政支出强度有望企稳回升,财政对内需的拉动效果或将显现。需要注意的是,3月以来土地出让收入继续下行,地方政府为稳定财力,往往将同步减少支出应对。当前土地市场趋冷状态若延续全年,可能将制约下半年财政广义支出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一季度我国货币政策延续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取向。总量方面,年初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价格方面,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2月引导五年期LPR 单次超预期下调25个基点;结构方面,设立 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范围,同时PSL逐步落地支持“三大工程”建设。

根据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或淡化信贷规模增长,重视监管资金空转,强化与财政协同。一方面,本次报告专栏1指出 “要科学认识信贷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不应片面追求规模”,且提出信贷供应过多或将使得“企业资金空转套利”。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同步对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往核算方式主要参考贷款余额,优化后的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利润指标,新的核算方法短期也相应带来“挤水分”的扰动,对货币信贷总量造成下拉影响,或是今年4月新增社融自2005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报告明确未来货币政策目标将更加重视通胀回升与汇率稳定。当前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降息时点仍存在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仍将阶段性承压。为兼顾通胀和汇率,后续货币政策预计更加倾向协同财政加码,通胀温和上行可能还需广义财政发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在一季度GDP增速录得5.3%的背景下,会议明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政策节奏上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宏观调控方面,会议明确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要加快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货币政策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后续有望再次迎来存款利率和LPR调降,并且降准配合财政发债。扩大内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仍是主要抓手。地产政策方面,同时会议首次提出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后续地产政策调控目标或向去库存倾斜。产业政策方面,本次会议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最后,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或可重点关注财税改革、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领域改革内容。

国际方面,4月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伴随着通胀从2022年中见顶逐渐回落,经济活动正在稳健恢复。尽管央行的政策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经济依然表现出了较强韧性。劳动力市场强劲,就业和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需求好于预期,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有所改善。IMF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的3.1%上调至3.2%。发达经济体增长预计将从2023年的1.6%小幅升至2024年的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4.2%。通胀方面,IMF预计伴随着发达经济体通胀逐步回归央行目标水平,今年全球通胀率将从2023年的6.4%下降至5.9%。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增速依然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较高的借贷利率、逐渐退出的财政支持,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都将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各经济体通胀回落程度出现偏差,未来货币政策的分化或将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并对金融市场形成压力。
 

– 完 –

传媒查询:

刘一
直线:+86 (10) 8508 5068
电邮:ann.y.liu@kpmg.com

联系我们

关于毕马威中国

毕马威中国在三十一个城市设有办事机构,合伙人及员工超过14,000名,分布在北京、长春、长沙、成都、重庆、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海口、杭州、合肥、济南、南京、南通、宁波、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苏州、太原、天津、武汉、无锡、厦门、西安、郑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这些办事机构紧密合作下,毕马威中国能够高效和迅速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毕马威是一个由独立的专业成员所组成的全球性组织,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的成员所以毕马威为品牌开展业务运营,并提供专业服务。“毕马威”可以指毕马威全球性组织内的独立成员所,也可以指一家或多家毕马威成员所。

毕马威成员所遍布全球143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超过273,000名专业人员。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各毕马威成员所独立承担自身义务与责任。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英国私营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

1992年,毕马威在中国内地成为首家获准中外合作开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8月1日,毕马威成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中首家从中外合作制转为特殊普通合伙的事务所。毕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场的先机以及对质量的不懈追求,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中国多家知名企业长期聘请毕马威提供广泛领域的专业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和咨询),也反映了毕马威的领导地位。